近年来,潍坊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国家级试验区、省级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办学体制、育人方式等关键领域改革,走出了一条“党委统一领导、办学主体多元、育人机制灵活、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2020年、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相继在潍坊市举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强动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专班推进产教融合。潍坊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现代产业学院专班、驻潍院校与企业对话专班等两个工作专班,组建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加强产教融合政策研究、工作推进。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布局200个骨干专业,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品牌专业、20个产业发展亟须专业、40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达95%以上。
二是突出校企主体,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校企常态化对话机制,去年,召开全市首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会议,累计开展校企对话活动近200次,服务企业600余家。签约培育现代产业学院70个,实现县市区、驻潍高校、十大产业全覆盖,兑现奖补资金486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近亿元注资职业教育,为企业定向输送千余名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激发校企干事创业积极性。率先出台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企业培育、细化落实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对校企在经费、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信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目前,已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0家、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2家,推动潍柴、歌尔、豪迈等企业制定10类人才培养标准,歌尔等9家企业入选省级及以上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新格局
一是“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模式”开创全国公办职业院校整建制混改办学先河。以产权为基础,潍坊市整合政府、国企、学校三方资源,探索“公办高校、混合体制、民营机制”的办学体制,吸引山东水利发展集团投资5.6亿元,建设了占地1100亩的新校区,成为全国首家整建制混改的公办职业院校。目前,学院在校生1.5万余人,有力支撑潍坊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二是“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模式”拉开全省职业院校混合制办学改革序幕。通过“政府参股、企业出资、多方共治”的路径,潍坊市政府投入536万元,撬动3家企业投入3.6亿元社会资本建设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目前已吸引社会资本10亿元,建成混合制二级学院3个、专业37个,在校生规模超过1万人,办学经验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豪迈中专模式”引领政企深度合作、企业主导办学新风向。按照“土地入股、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创办的潍坊豪迈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深入推进模块式一体化、任务驱动法、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探索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实效。近年来,1.2万余名大学生、豪迈企业员工通过学校技能培训走向工作岗位,1000余名毕业生成长为公司骨干。
聚焦成长成才,创新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新机制
一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率先在全省开展试点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综合高中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纵向衔接贯通培养。深入推进职普融通,在全市中小学实践基地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不同潜质和特长的学生创造适合的成长成才路径。
二是加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新建、改扩建潍坊职业学院等3所市属高职院校,率先实现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县级全覆盖,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以“专家型”校长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6个,齐鲁名师29名,齐鲁名校长8名,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33名,省职业教师名师工作室45个。
三是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牵头成立山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完善“国家、省、市、校”四级大赛机制,以高水平大赛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金牌数13年保持全省首位。
注重系统设计,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新体系
一是强化党政责任,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双组长”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教育综合督导。
二是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五项办学自主权的通知》,下放岗位设置、人员招聘、职称聘评、绩效工资5项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腾出手来专心抓办学和育人。出台《潍坊市职业院校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实施办法》,学校编制总量的20%可以用于招聘兼职教师,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吸引大批企业工程师,高层次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
三是管好一排底线,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出台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收费管理等一系列文件,持续加强意识形态、舆情、招生、收费、实习、教材、校园安全等管理,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关键词: